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七巧板的故事——从家具到玩具



你玩过七巧板吗?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谁能想到呢,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七巧板源于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中国最权威的七巧板专家傅起凤在她最新出版的专著《七巧世界》中指出,七巧板应该来源于4000年前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七巧板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因为它用七叶拼板成图,巧变多端,故也称七巧图。传入欧洲后,称之为唐图,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智慧游戏。

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板图合壁》序言中说:“七巧之妙,亦名合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傅起凤经过30多年的考据证明,从文化数理渊源来看,七巧板源于人们对“矩”直角三角形的认识。“七巧板最显著的特点,是全部图形都以矩为基础构成,七巧游戏可以说是矩的游戏,”傅起凤说,“我们的祖先对矩情有独钟,认识、研究、应用矩非常之早。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最早讨论了矩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书《七巧世界》中,傅起凤提供了她多年收集的3000个七巧古谱和答案,以及傅起凤的父母傅天正、曾庆蒲创造的1000个新图,以及构思巧妙的七巧书法900幅。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是中国著名的拼图玩具。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启发儿童智慧,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意即“中国的图板”。

说起“唐图”,自然与唐代有关,它的发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启发。“燕”通“宴”,所谓“燕几”,就是唐朝人创制的专用于宴请宾客的几案,其特点是可以随宾客人数多少而任意分合。它的大致形制,传世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一斑。到了北宋,任官秘书郎的黄伯思对这种“燕几”作进一步改进,设计成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系列,既可视宾客多少拼合,又可分开陈设古玩书籍。案几有大有小,但都以六为度,因取名“骰子桌”。他的朋友宣谷卿看见这套“骰子桌”后,十分欣赏,再为他增设一件小几,以便增加变化,所以又改名“七星桌”。七巧板的雏型,就在这兼备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图形拼合中产生了。

元明两代,中国的组合式家具顺应都市生活的需要,有了长足发展。许多能工巧匠都借鉴黄伯思的《燕几图》,运用平面木块进行“纸上谈兵”式的设计。有个叫严澄的明朝官员根据《燕几图》的原理,大胆引进三角形,设计成一套十三件的几案系列,合起来呈蝶翅形,分开组合的图形可达百余种,并据此编成《蝶几谱》。在此基础上,从工师设计图板中脱颖而出的拼图玩具产生了,其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因为是用薄木片或厚纸板做成七件套组合,俗成“七巧牌”,溯其渊源,同黄伯思的“七星”不无联系。

最初的“七巧牌”,形制各异。到清代嘉庆年间有“养拙居士”在综理拼玩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七巧图》一书刊行后,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中一块,合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宽二比一的长方形。由于这种玩具简单到可以由小孩子自己用厚纸板制作,而玩起来的无穷趣味足以使成人为之着迷,所以流传极广,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朝宫廷玩具中,就有一副盛放在铜盒中的七巧板。在此同时,不少七巧板的玩家还编写专书,公布自己的拼图成果,今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就有清规戒律“桑下客”编的《七巧新谱》藏本。有趣的是,近百年来,西方各国亦都有专门研究七巧板的书籍问世。相传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以拼合七巧板作为消遣。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中国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

清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记载:

“宋黄伯恩燕几图,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这基本说明了渊源,即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

“燕几”包括两张4X1的长桌,两张3X1的中桌和三张2X1的短桌。在唐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这七张桌子可以组合成广狭不同、形式多样的实用桌,是为今日组合桌具之祖。

《燕几图》给出76种组合图(陆以湉称六十八名,有误),作者黄伯思自序署“绍熙甲寅岁十二月”(1194年),即作于南宋时。 但黄伯思是北宋时人,卒于徽宗初年,时间颠倒,有人据此斥为伪记。

《蝶几谱》成书于明万历丁已年(1617年),为戈汕所作。严瀓曾为此书作序(陆以湉误以为严瀓所作)。戈汕字庄乐,常熟县人。《常熟县志》记载“戈汕造蝶几且有谱”。“蝶几”是三角形和梯形的几(图一),计六种十三只。用“蝶几”拼的图形比“燕几”图形 要复杂丰富得多,能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状,变幻无穷。实用之余,转为清玩,变桌为板,具体面微,成为“七巧图”的前身。康熙年间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记述他看到的十三只拼板图,所拼成的图形颇似“蝶几图”,但其记述十三块板“或长方、或半长方、 或锐角、或钝角”则又不似“蝶几”。显然这已是拼板游戏了。

补:

七巧板


七巧板,又名『益智图』,是中国人所发明的。根据近代数学史家们的研究,七巧板是明、清两代间发明。

欧美人往往称七巧板为『唐图』,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从英文字『tangram』单词的正确读法是『蛋dan图』,因为七巧板的创造者,是居于中国东南沿海被称为蛋家的水上居民。

从公元1803年起,用七巧板拼搭成的图案可以说是成千上万。大致上,七巧板的问题可归纳为三类:

一·模拟人、动物或其他实物
这些图案风趣,有一定的艺术意境。

二·几何图形
这些是要把七巧板的一部份或全部,或用几副七巧板来拼搭一些几何图形,若拼搭不成功, 则需给予证明。

三·用七巧板来研究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它与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人工能有著密切的关系。

http://ccmef.chiuchang.com.tw/info/pub/seven.html

http://www.worldlingo.com/wl/services/S1790.5/translation?wl_srclang=PT&wl_trglang=zh_cn&wl_url=http%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Tangram

http://www.urlgame.cn/showart.asp?art_id=97&page=1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