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上看,周纪文属于那种不会轻易湮没在芸芸众生中了无特征的人。尽管他没有北方人常见的那种高大身躯,纯以外形孔武惹人敬畏;也不像那些众星捧月的台上英俊小生,猝然观之,波光潋滟;一涉内涵,浅若辙水。
留一个短寸头型,显得精神干练;戴一副黑边眼镜,显出文雅气息;应酬之时话语不多,启齿必是思考之言。与之晤谈,你隐约感觉到他的脑海中仿佛安置了一台定位仪,使他绝不会迷失方向。
这就是你开始了解中的周纪文。
当然,正如地球上存在足以干扰导向的强磁场,外在的超强引力和自身的嗜好,时时也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正常状态。
比如,一旦涉及到明式家具和附丽其中的文化话题,周纪文的话语明显多了起来,举凡家具的款式工艺、历史沿革、人文韵脉,一一娓娓道来,术语很内行,感情很投入,从面容到眸子均流溢出诸多欣喜的浓情厚意,全然忘却了当今收藏界以“荆山之璧”、“沧海遗珠”为最高价值取向的商业法则。这时的周纪文,了无一丝商人趋利本色,尽显人性醇美可爱的一面。
是什么,使周纪文对江南明式文人家具如此痴迷,以至于“迷失”了家具收藏言必称“黄花梨”的流行方向?
以周纪文 10 年驰骋商海的精明与经验,莫非他独具慧眼,看出了蕴藏在众多榉木材质的江南明式文人家具中的更大价值?
据周纪文介绍,在他收藏的家具中,三分之一的精品来自太湖东山。既然如此,何不前往太湖东山看个究竟?
“ 行!”周纪文爽快答应。三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周纪文陪我驱车前往东山。
东山,太湖之滨东洞庭山的简称,是一座三面环水、冈峦起伏的狭长半岛,隶属于苏州的江南古老名镇。
说到太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太湖水。“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就是这样一首曲调柔美旖旎而歌词浅显直白的《太湖美》江南短歌,竟让太湖扬名天下。
在历史上,太湖的确以其浩淼碧波倾倒天下。南宋时期,词人张孝祥曾以旷达而豪逸的襟怀写下赞美湖南洞庭湖的传世词篇:“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太湖的东洞庭山,有 23 座山峰, 31 个山坞,临太湖万顷之碧水,其主峰莫厘峰与西洞庭山飘渺峰遥相巍峙,青山、碧水、茂林、幽壑之美景四时无穷。故而,明朝大学士、首辅(宰相)东山人王鏊也写下赞美家乡的诗句: 凌三万顷之琼瑶,览七十二之嵯峨 。由此可见,太湖之渌水碧波堪与洞庭湖媲美。
如今,青山依旧在,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太湖却是另一番景象:绿藻在浑浊的湖水浮荡,好似无边荒凉的盐碱滩涂之地。失去了赖以扬名的澄澈碧水、荡漾碧波,太湖之美似乎已无从谈起! 那么,除却波光水色,太湖就没有其他可以吸引世人瞩目的地方了吗?
在与周纪文一同赴东山之前,我曾莅临无锡的鼋头渚,眺望万顷水色的太湖;我曾穿行苏州的环湖堤岸,巡览旅游日炽中的太湖,事后均未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而这一次,一座小小的东山半岛,竟然让我对江南文化感怀至深。
如果说东山的启园布局、风格与苏州其他的园林名胜并无二致,当年清康熙大帝南巡东山的御码头早已失去皇权威仪,那么,一到陆巷村,不由使你眼界大开。
走进一条略显狭窄的寻常巷陌,两旁是三三两两亦古亦今的普通民居院落,一处旷地散布几方玲珑太湖石、几片农家菜畦,复前行约百米,踏上一条青灰色古墙夹峙中的花岗岩石铺成的巷道,三座气势巍峨的探花、会元、解元青石木雕牌坊楼次第映入眼帘。原来,我们已到了赫赫有名的王鏊宰相故居。在这坡度平缓的东山西麓中部,惠和堂、春卿堂、煦春堂、粹和堂、双桂堂、遂高堂、三德堂、状元墙门、更楼、文宁巷……一处处规模恢宏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据说,这里是东吴大地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
“这里为什么竟有如此多的古建筑?”我问。
“你别小看这偏居苏州城外的半岛东山,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春秋时期,东山是吴国军事要塞,还是吴王游览采食之地。历经唐‘安史之乱'、北宋灭亡,中原氏族大量南迁,得湖山形胜的东山开始兴旺。下迄明清两朝,东山涌现出众多大官僚、商人和文人,人文日盛,诞生了两名状元、一名探花、四十三名进士和一百四十多名知县以上的官员。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连中解元、会元、探花,官封文渊阁大学士,又以首辅入阁拜相的明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元老王鏊的故居——惠和堂。”周纪文如数家珍侃侃作答。
这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所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其实,太湖的真正底蕴和魅力,就在于它的人文历史。
我此行的目的之一,是随周纪文实地考察东山的江南明式文人家具,惠和堂便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在这座面积 3000 平方米的明清官宦宅第内,廊轩梁柱、绣闼格窗、飞檐雕甍,与室内陈设的各式家具皆呈一派古朴凝重而又不乏典雅精致之气象,游人至此,岂能不肃然起敬?
随后,我们来到杨湾,走进一幢显然已经破落的巍然门庭,再摸索着穿越光线幽暗逼仄的过道,一位面容清秀慈祥的老太开门揖客,又让我顿生“ 小邑犹藏万家室 ”的惊羡之感。这是一处三面雕花木格扇与一面石壁拱券门围成的天井院落,五百年风雨侵蚀,依然掩不住周遭精致斐然的人文姿彩与蕴涵。
这座院落东侧客厅里摆放着一些家什杂物,周纪文一眼就看出其中的餐桌是件明式榉木家具。他满怀虔敬地走过去,指着桌面与桌腿衔接部位说:“你瞧,这里牙条的壶门式轮廓曲线多么美妙!简洁,精致,弧度优雅,恰如其分。我收藏的好几件明式江南文人家具精品,就来自这个家庭。”
此时,小小的太湖东山已令我刮目相看,作为吴中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东山理应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它潜在的巨大的人文价值。而作为与那些古建筑的主人朝夕相伴的生活与人文活动必需品——江南明式文人家具,其价值又当如何评估呢?
(我甚至认为,倘若周纪文能就这一问题“发表”精辟的“高见”,方不负朋友所赠“江南奇人”的称谓。)
日过午后,斜晖俯视东山古建筑高大的防火墙,洒下意味悠长的斑驳碎影。该回去了。周纪文和当地一位家具收藏家走在前面,在斜晖高墙下,两个人正走过岁月沧桑的历史背景,有几分执著,有几分深邃,更带着几分孤独。 江南风物之美 人文附丽为最
回到上海市区的“灵岩山房”,周纪文拿出一本王世襄编著、香港三联书店与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翻到对开的第 212 页、 213 页。 212 页是一幅“明黄花梨圆角柜”彩图, 213 页是一幅“明榉木圆角柜”彩图。
“同一种款式家具,不同材质,你看出它们的区别了吗?”
不用问,两件圆角柜在观感上迥然有别。
黄花梨圆角柜,色泽金红靓丽,肌肤原本细润,纹理已然华美,堪称天生丽质,怎奈一旦制作成器,便是一付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市侩形象,俗艳工艺品而已。虽然在拍卖市场它的身价动辄百万、数百万,就像当今走红的影视歌明星般牛气、招摇。
再来看榉木圆角柜,工艺,细致、精雅;色彩,柔和、内敛;纹理,晚风轻拂湖面的涟漪盈盈。于是,你面前的这件家具,宛然是一帧悠韵淡雅的水墨画,不事张扬,温文尔雅;出于林泉,入于雅室,汀兰同芳,卷帙共赏,自有一派郁郁文乎之雍容气质。
抚卷沉吟,周纪文为之感慨:“这就是江南明式文人家具特有品质:优雅而简洁,精湛而脱俗,与唐宋诗词、明清书画这些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一脉相承。”
我随之追问:“你是如何理解江南文人与明式家具之间的关系的?”
由此,遂引出周纪文对江南文人与明式家具一番“博闻多识、鉴古通今”之论——
什么是江南?在中国地理和人文领域中,江南是一个极其醒目的名词。按照地理学的概念,广袤中华以淮河为界,其地分为北方、南方。循此推理,以长江为界,这条蜿蜒 6300 多公里、横贯中华腹地的东方巨龙,似乎亦可将中国大地擘划为江北、江南。
然而,“江北”、“江南”这一地理分野在现实中却影响匪遥。比如,从地理上看,芜湖、南京以下长江南岸的“江东”称谓,就比仅仅指今日长江北岸苏北地区的“江北”名气大得多。而江南,又逐渐取代江东,成为一个更广地域的专属名词。
从历史上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江南,泛指今天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唐贞观年间设江南道,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宋代设江南路,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全省、江苏长江以南,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江南部分以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区。到了明代,“江南”的行政概念进一步明确,形成所谓“江南八府”:苏州、常州、杭州、嘉兴、松江、应天、湖州、镇江。
如果说,自古燕赵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江南则多铺采摛文的文化奇才。
南朝梁军中记事丘迟以一纸骈体秀丽的《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竟能令北降之将重归故乡江南。
同为南朝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远比北方文人“杨柳折枝”来得柔情入骨。
捧读晚唐诗人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青衫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翠屏金屈曲,酒楼红袖招。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的清词丽句,可以想见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江南。 从物产、景色再到风情,江南无疑是美好、诱人的。
当然,更加深醇醉人的还有江南的人文环境。到了明朝,江南已成为人才的渊薮、文人荟萃之地。有明一代,江南进士之多雄冠天下,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其中苏州的总数就高达 1025 人。号称“天子门生”的状元,在明代 276 年历史中诞生 89 人,而江南八府占 21 人,苏州又占其中的 7 人。这些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往往萃集吴中聚会结社,联盟倡学,抒展情怀。于是,便有了文学方面的“前七子”与“后七子”;书画方面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松江派、虞山派;戏曲方面的昆山派、吴江派、苏州派。此外,在经史、园冶、收藏、工艺诸多方面也无所不精。清初思想家唐甄曾为之赞叹:“吴地胜天下,典籍之所聚也,显名之所生也,四方士大夫之所趋也。”
可以说,在中国,“江南”是最具人文特征的一方山水。
文人自有文人的居所雅趣、室内珍藏,反映在家具上,首先是从物体造型中传达一种优秀的传统、思想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文人素来有“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 ”的美学传统。大诗人李白的美学观点“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更是家喻户晓。明和清初的苏式家具秉承这一传统,其造型的纯朴清雅、气韵生动、不重雕饰,强调天然材质的审美格调,同样表现出了异曲同工的旨趣。这种审美意趣,正是江南文人长期津津乐道的“以醇古风流”为根本目的的追求。
恒久以来,吴地流行尚古风气,文人 “燕 衎 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 ”,倡导的生活情趣是“ 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 。”
闲情逸致的文人生活,使他们深居养静,而少浮躁之气。因此,苏式家具的风格,必然符合他们的情理和怡性,造型的“方正古朴”、“古雅精丽”,成为一种独特形式。苏式家具不仅通过精致、匀称、大方、舒展的实物形态彰显造型艺术的魅力,而且在传达一种合乎自然的合度和谐中,给人们一种超然沁心、古朴雅致的审美享受。
而且,明式家具设计者大多是文人雅士,由他们设计出家具图样后,再交给技艺出色的木匠制作而成。在设计层面上,这些文人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意识融合家具设计之中,从而使家具设计的造型优美、稳重、简朴,各个组件的比例讲求实用,且与审美一致,装饰讲究少而精、淡而雅。所以,有论者说:“明式家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觉毫不起眼,但细品之下,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欣赏、推敲。明式家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尝则回味无穷。”
上述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参与意识,在沈春泽的《长物志 · 室庐篇》有一段精炼阐述:“ 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躔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 。”
当代文人、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的濮安国在其《明清苏式家具》专著中也总结道:“苏式家具的这种‘古'和‘雅'的风格与特色,是在文人倡导的所谓“古制”和“清雅”的文化精神中孕育产生的。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是他们对历史传统审美的总结,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水木清华,厚德载物。其江南明式文人家具是耶?
只可惜,后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也在家具消费市场上演,一味追逐华贵奢侈大行其道。
明朝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年间,江南苏式家具在选取木材用料上发生变化。《云间据目钞 · 风俗篇 》有这样的记载:苏州、松江地区“ 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
作为吴门画派领袖之一文征明的重孙,文震亨幼承庭训,秉持家学,对这种泛滥于家具消费市场的颓靡世风予以讽劝:“ 今人见闻不广,又习见时世所尚,遂致雅俗莫辨。更有专事绚丽,目不识古,轩窗几案,毫无韵物,而侈言陈设,未敢轻许也 。”
这就是文化与非文化的区别,反映在以榉木为材质的文人家具和以红木、紫檀为材质的珍贵家具上,前者已然是文化的象征与符号,再现中国文化的脉络与精神;后者只能凭藉艳丽华美形象,归类为殿堂的“摆设”、收藏界的“宠物”。
室雅人和美。创建明式江南文人家具博物馆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彰显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一段古朴、优雅、和谐的精神和文化风貌。
有了上述与“江南奇人”文化同行的心路历程,对我来说,周纪文当如古人推崇的君子,因为他的“瑰意琦行”,或者通俗地说叫“行高于人”,你可能不理解,也可能误解,但正因为人类世界“江山代有奇人出”,才充满了创造力,才显得多姿多彩。
需要补充的是,从徜徉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莘莘学子,到跻身于大上海高科技成功企业的海归精英,再到流连于太湖东山清寂旧民居的默默收藏家,周纪文的人生与事业之路反差是如此之大,没有对“祖国赤子”一词深刻的探究,没有对中华古典文化神髓的认知,你仍然很难理解“江南奇人”周纪文演绎的半生故事。
当结束此文的写作时,已是天气转暖、春回大地的 4 月,也就是南朝文人丘迟笔下农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春光明媚时节,唯愿中国家具收藏界因为有周纪文这样真知灼见的“奇人”,迎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繁荣景象。
文章来源:http://lysf.artchinanet.com/mtbd-3b.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