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高文安:家具设计呼唤中国元素


高文安:家具设计呼唤中国元素  

人物档案  

高文安,1943年生于上海,1969年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建筑系,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院士、香港建筑师学院院士、澳洲皇家建筑师学院院士专业资格。  

1976年创办“高文安设计有限公司”,1990年在新加坡、泰国及中国台湾增设分公司,是香港第一位由建筑师转行的室内设计师,在近30年的室内设计生涯里,完成逾2,000项室内设计项目,被誉为“香港室内设计之父”,著有《高文安室内设计作品集》、《高文安·KENNETHKO》等。   
近年来,中国家具的设计水平一直持续而缓慢地上升,设计渐渐成为中国家具制造业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同时家具设计师奇缺也是一个公认的现状,并且对于现代家具企业而言,家具设计不是谁都可以参与的游戏,而是带有高市场风险的企业重大决策。这让中国家具设计目前的发展缓慢而艰难。我国的家具设计何去何从?带着这个疑问,记者特别采访了素有“香港室内设计之父”之称的高文安先生,让他来解读一下在他的眼中我们所关注的有关家具设计的话题。  

现代的、简约的、实用的  

《深圳家具》:您理想中的中国家具是怎样的?  

高文安:我觉得这应该是代表中国现代人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和简约的,不要太厚重也不要太贵,是一种一般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东西。落实到具体的方面,就是简约再加上小部分的中国木料,然后包含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理想中的中国家具应该是非常现代化的,这种现代化体现在它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在不同国家、不同的装修设计中都可以使用。另外,理想的中国家具还应该是在国际家具展上有重要位置的,能被人认可的。  

《深圳家具》:别人都说为您设计的家具下定义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您是怎么给自己的家具设计定位的?  高文安:还是我刚才说的:简约,但是有故事在里面。比如说那些台灯,灯座我是用拆掉的老房子的地砖做的,看起来有些粗糙,可它有东西在里面,有故事在里面,但同时要实用,我不管你做成什么文化,一定要实用。你要是做出来一件家具,只可以欣赏,这个不是家具,这是个艺术品。  

中国家具设计仍需突破 

《深圳家具》:在您眼中目前我国家具设计的现状是怎样的?  

高文安:家具设计已有一些做得比较到位的了。比如皇朝(香港皇朝家私集团),它设计的家具就已经是一种有中国味道的现代家具了,但目前国内仍没有一个有号召力的家具品牌,这说明家具的设计水平仍需突破。  

比如在一些国内家具设计中,有些传统风格的家具照搬明清家具的设计,没有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出发,加入现代元素;而简约风格的家具多为抄袭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家具设计风格,没有自己的创新体现在设计里面,特别是没有融合一些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在里面。  

当然,家具设计是一个很细的分支,同时消费者对家具的要求不高,而经营者也一直以市场为导向,出现设计水平不高、家具设计师奇缺的格局也是情有可原的。

要走中国的路线  

《深圳家具》:那您认为我国家具设计要实现突破该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对策?  

高文安:我觉得还是要走中国的路线。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家具档次的要求也会越来高,但是现在简单表现现代人生活的家具,简约的太闷了,没有很深的文化在里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文化融在里面呢?就如现在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好,那么为什么老是盖的房子就是西班牙的呢?作为设计师,要设计出代表中国水平的家具,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出发,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这是相当关键的。

高文安认为理想的中式家具应该现代、简约、实用而且又含有中国元素  

一直以来,我也一直在做一种尝试,比如华润在国内有一定的号召力,就能否在商场内找到一个空间,哪怕是一块不是很大的空间,来做家具设计的展示,把家具设计的品牌打出来?抑或把有我们中国文化的家具设计带出去,然后再带回来。虽然目前没有回报,我仍在坚定自己的信念,用心地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一点。  

多看看中国民间的东西  

《深圳家具》:想了解一下在近30年的室内设计生涯中您对家具设计的最深感触,希望通过您的一些设计方法给大家一些启示。  

高文安:我感觉家具设计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一项很有挑战性事情。我看现在的中国家具,很多是模仿西方的产品,而所谓的传统家具,也脱不开明清风格的局限,从设计角度上讲,我认为明清家具已经达到顶峰了,它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文化,在展示功能方面至今没有什么家具可以超越它,但实用性仍可作为家具设计的一个的突破点。 

我觉得还是要多看看中国民间的东西,把民间的东西应用到设计上来,中国地大物博,我们国家有50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能反映中国特色的元素很多,也希望多出现一些能够寻找这些中国元素的家具设计师。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深圳家具》:您认为中国和国外家具设计出现差异的原因在哪里?  

高文安:开放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设计师的思维,设计师和国外接触不是很多,但我们的设计往往又是从西方国家学过来的,其实新旧、中西只是一线之隔,国内家具设计师设计的概念还是保守了一点,但是往往激情压在心里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做得不到位。相反,国外设计师的个性可能非常冲动,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容易的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国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也不重视个人,这是个社会问题,一个设计师要有个人风格、个人魅力,一定要进行包装推动。在个人品牌宣传包装方面,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些,思想更大胆些,营造高度关注和欣赏明星设计师的氛围。  

有的抄得比原版还好  

《深圳家具》:针对您提到的抄袭现象,从行业和个人的角度您是怎样理解的?

高文安:我不鼓励,也不反对。我不鼓励是因为在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吃官司的可能,因为这毕竟涉及到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是你要是抄,那肯定是好的东西才抄,而且在抄的过程中,你不得不做一些改进,有的抄得比原版还好,香港的服装也是这样抄,但是他们抄出了好东西。个人来讲,我觉得这没问题,别人要抄就让他抄,你成功了还要看我下一个是什么项目,不管怎么抄,永远在我后面。

记者手记  

生命的一种高度  

健硕的身材,古铜色的肌肤,简单、随性的服饰,加上一头让人过目不忘的白发,亲切友善、踏实平和中隐隐透着一种姿态昂然的华美气息,这就是高文安给我的第一印象。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高文安,特别是他独领设计行业风骚,被誉为“香港室内设计之父”,用“讲故事”的方法创造了他的设计辉煌,拍写真集带动香港健身狂潮……他就象一部传奇。我注视着他那粗硕结实的胳膊,看到他朝气蓬勃的脸,怎么也不能把他和63个年轮联想在一起。  

记得几年前,一位上海女孩为9位香港设计师出一套丛书时采访过高文安,高文安曾说:“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  

而和他“没有固定风格”的室内设计不同,记者曾在早些年接触过他在“品味轩”的一些家具作品,主题很鲜明,上上下下都流露出一股中国味道。但这种“味道”又很特别,既不是厚重古朴的传统中国味,也不是那种后现代的充满中国标志的特色前卫味,而是一种融合了古和今,中和外,极具民族特色,安静而不张扬,让人感觉舒服的设计。所以,有人认为给高文安设计的家具下定义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家具的风格很明显,却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词形容它们,只能把它们笼统地称为“新式的中式家具”。 
 


“设计是从内心出发的感觉,是一种冲动,是没有规范的”,他崇尚简约、崇尚现代、崇尚实用也崇尚中国文化,给他设计的家具下定义自然很难。  

采访是在高文安深圳的设计室进行的,简单而别致的设计让人感觉隐约被一种艺术氛围所包围,我们谈论的东西几乎都和家具有关,当然,也跟他的传奇有关。  

他的设计生涯从一开始就是一部传奇。高文安墨尔本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港,他敏锐地觉察到家居设计将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业余帮朋友做了一个家居装修被电视台拍成节目,不久他接到一个请他做家居设计的电话。那个打电话的人在高文安的办公室里谈了10分钟,便放下一张30万元的支票走了。30万在20世纪70年代,是一幢房子的价格。第二天,他到银行办理了支票转帐手续后,向老板提出辞呈,从此开始了自己由建筑师转行做室内设计师的生涯。  

每做一个设计前,高文安习惯和客户沟通,喜欢聆听他即将要设计的房子主人的故事,从故事中了解主人,并把故事融合在设计中,砖瓦材料是他的纸笔,而最后完成的作品就是他讲述的故事。他用这种方法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住在他设计过的房子里的夫妻,还没有一对离婚的。这,为高文安的设计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香港著名填词人黄霑在高文安的一本作品集中作序说:“高文安三字,在香港是好品位的代名词”。这“好品位”,应该包括两层意思,首先,他曾为香港明星成龙、梅艳芳、郑裕玲、张国荣等名人做过室内设计,新鸿基地产、恒基集团、深圳雅庭集团旗下的大型楼盘曾多次聘请他担当项目的室内设计师,对其设计水准推崇备至,他点石成金的设计功夫从未令地产商失望过,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了畅销楼盘的重要元素,由他担纲设计的房子往往成为最大的升值潜力股。其二,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质量标准,他视工作为享受,拿出120%的努力来工作,他每天又过着有规律的日子,这样有规律的日子就是高文安每天享受的生活质量。在高文安眼里,品位是有着精到的眼光和独立的选择,服装店的老板遇到高文安这样的买主通常会喜不自禁:他不允许自己对颜色有丝毫的偏好,所以他买衣服从来是以打为单位。这,就是高文安的品位。  

高文安有异于整天呆在工作室里的室内设计师,他经常游走于国内的不同城市,吸取不同灵感,再运用到他的作品中,他总是行色匆匆,在我们采访的两个小时后,他又要回香港,他的助手告诉我们,他平均每两天就要飞一次。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放松,也可以说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休闲中工作,我想挖掘的,正是这种态度。他的年轻,他的名气,他的品味,应该都是来自于这种努力的心态。  

采访即将结束,突然有丝不舍,面对眼前这位永不言倦的设计师,一种钦佩油然而生。63岁原来可以是生命的另一个起点;63岁原来可以有生命的另一种高度。

《深圳家具》报
文章来源:http://www.furniturepaper.com/200607/rwzf/11611.htm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