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日星期日

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精益巧妙的结构,无不凝聚着中国历代木工匠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对传统家具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一点浅显的探讨。

一、古代哲学、道德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早在周代,《易传·乾卦》中就有云:“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大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普遍和谐”的观念。

表现在传统家具上,

其一,在对质地坚硬、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珍贵木材的认识、运用中,力求充分展示了木材本色的自然之美;

其二,传统家具稳健凝重、简洁流畅均给人以舒展之感,有大气;

其三,是灵气,马蹄腿、三弯腿、椅子搭脑、牙板、枨子等曲线形式体现了抒情于理、寓动于静的哲学要义。黄花梨小圈椅不正是一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吗?

其四,传统家具上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求方。圈椅上圆下方的设计,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承天象地”的哲学思想;

其五,传统家具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舒适宜人的尺度。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力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道德以“中庸”为至高的德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强调:“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表现在传统家具上,

其一,传统家具着力塑造木材色泽与纹理之美,但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束腰带霸王枨方凳就是一例;

其二,传统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以及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都非常适宜。例如,圆后背交椅的比例恰到好处,坐上令人感到非常惬意;

其三,在传统家具,如各类御用宝座、太师椅、官帽椅等的造型中以及屏风、平头案、翘头案、品子栏杆橱架、书架等的雕刻图案上多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体现中规中矩之美。

二、古代宗教、学术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历史自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主要是以儒、佛、道三家并举的文化格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家共同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结构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自然也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倡导顺应自然、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不与物迁的处世原则和抱朴守真、寂空无为的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在传统家具上其特点是:空灵、飘逸、柔婉、沉穆等。

其一,传统家具的造型多采用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变化,集中了直线与曲线的优点,柔中带刚,虚中见实。如运用于圈椅、交椅、笔杆椅、灯挂椅、圆角柜、架子床等家具中的罗锅枨、搭脑、“s”型靠背、马蹄腿、二弯腿等简洁、流畅、舒展、刚劲的线型变化。

其二,传统家具如束腰四足带托泥坐墩、三弯腿带托泥高香几和玫瑰椅均以上下构件为实,中间“开光”为虚和靠背留空的形制为其构造要素,让人产生在空灵寂静中而富含流动、在厚实弥笃中又处处向虚的意境,无不给人静谧、深邃之感。

三、古代审美思想观念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审美观念就开始逐渐形成了:早在夏朝以前的人禹时代,人们已知道在席子边缘包边,并开始使用漆来装饰器物了;至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油漆、彩绘、雕刻、镶嵌和错金银工艺空前发展:到明清时期各种工艺手法趋于完善,审美观念走向成熟。

审美思想观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家具的每个部件施以不同艺术造型,或以各种手法对构件表面装饰各类纹饰,使器物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心情舒畅的感受。对传统家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彩绘、雕刻、镶嵌图案的题材上,根据古代传统习俗立意选题。

例如,在“飞禽”题材的选择上,传统风俗认为燕子落在好人家、凤凰落过出人才、白鹤到过有吉祥之兆、孔雀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安宁、喜鹊报喜、相思鸟痴情、鸳鸯忠贞等;在“走兽”题材的选择上,传统风俗认为龙能兴云雨利万物、狮子猛以示寓意中华太平、瑞象敦厚喻五谷丰登、虎示圣明之世为祥为祯、麒麟祥瑞喻人生有德,早生贵子、瑞鹿纯善喻禄寿康宁;在植物题材的选择上,传统风俗把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把竹、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寓意高风亮节和傲霜斗雪的品格。

此外,将吉祥要素相互组合成纹饰题材,如“六合同春”、“年年有余”、“凤戏牡丹”、“莲生贵子”、“祥云捧日”、“双龙戏珠”、“洪福齐天”、“五福捧寿”等。(陶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