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凝视中国(2)

四、解剖中国人

“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永远是一个迷;任何个人,无论他的知识面多宽,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的全部真实情况,中国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矛盾体。”一个世纪以前,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导言中这样写道。

“中国没有真相,也没有事实。”70多年前的美国人如是说。“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德行”?西方人迷惑不解,他们试图解剖中国人。

说来也奇怪,在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少的时候,在世界上却悄然兴起了汉学。西方人曾从马可·波罗那里听说一个神话般的契丹人,在门多萨那里将信将疑地得知一个半传奇、半历史的中华帝国的臣民。耶稣会士、启蒙主义哲学家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君主,宗教宽容、以及孔夫子的智慧,都曾令西方人困惑、仰慕、惭愧。而在英国海军军官安逊笔下的中国人狡猾、肮脏、堕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形象变得丑陋不堪。中国人究竟怎样呢?有关中国人的争议在西方冷寂了一个多世纪以后,西方人重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人,这次他们把焦点集中在了中国人的精神层面,试图以真切的实地考察和理性的思维去解剖迷一样的中国人。

利希霍芬,德国地质学家,1861年首次来华,后来得到上海英国商会赞助,在中国内地作了七次考察,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最后著成《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六卷本。中国人自古夸耀自己地大物博,到头来自己的第一本人文地理书却是由一个西洋人来完成,这不也是很可悲的事吗?利氏对中国人没有一概而论,在书中他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中国19个省的人的性格特点。他写浙江人的柔软、湖南人的军事精神、江西人的小家子气、山东人的朴实和善,凡此种种,无不细致入微。

阿瑟·史密斯,美国入华传教士,汉名明恩溥。他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内容1890年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这位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22年,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及其暖昧性。他为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同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不仅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甚至影响到中国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认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曾专门点评过此书,中国后来所出现的对国民性的反思思潮,与此书的影响不无关系。我们后来常说中国人“死爱面子”、“因循守旧”、“知足常乐”诸如此类,殊不知,这些有关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概括性的语言却是出自于100多年以前的一个西洋传教士的笔下。

大概受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影响和义和团运动的刺激,至20世纪初,在西方,有关解读中国人的著作多了起来。

麦高温,英国传教士,1860年来华,他精通汉语,著有《中华东帝国史》、《华南写实》等著作,1909年,其所著的《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出版。这是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纪录了清末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况。其中对中国人的观察角度刁钻,三教九流、风俗习性,尽入笔下。虽然书中不无中国人的灰暗面,但调子已开始变得明朗,“他们确实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民族,在充满欢乐的时刻,在笼罩着悲哀的时刻,以及在激发起正义感的时刻,他们都证明了自己真正拥有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品质。”我们发现,即使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西方人一谈起中国人的精神与品质,仍不乏赞美之情,这或许正是中国人精神的魅力所在吧。

其后,又有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罗斯所著的《变化中的中国人》问世,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予以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次次世界大战使西方陷入了普遍的精神危机,西方在没落,而东方文明或可成为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与西方文明相区别、相冲突的文明也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了。在这样的背景与视野之下,中国人的精神似乎有再次放出异彩的征兆,中国人的形象似乎要变得光明起来。罗素访问中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并著《中国问题》探讨东西方文明的异同,杜威、内山完造纷纷评说中国人。

1920年10月罗素抵达上海,他是带着寻找人类精神的新希望的理想来到中国的,他说,此行“带给我可怕的心灵痛苦,觉得西方文明的希望越来越微。正是在这种心境中,我到中国去寻求新的希望。”他比较中西方的文化,认为“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导向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而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这一结局。”他来到中国,从中国的苦力身上发现了“下意识的美感”,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发现了西方所缺乏的“生活的乐趣”。虽然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中国人的麻木,但他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优点,在他眼里,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更有耐心、更为达观、更爱好和平、更看重艺术,他们只是在杀戮方面低能而已。”

罗素的这些赞美之词使我们感觉似乎又回到了启蒙运动的时代。所不同的是,此时,西方人对中国人已有了几百年的接触与了解的历史。我们不能说这些西洋人对中国人的描述与分析是没有偏见,是完全准确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其剖析的深刻。在他们之前,恐怕还没有哪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性格与精神有如此详尽与透彻的认识,至少从留到后世的书本中我们找不到。

五、说不尽的中国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国人的变化太快,西方人两眼迷朦,总也赶不上趟。 

改革开放、全球化和 “中国热”使西方人再次获得近距离观察中国人的机会,正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赞扬与贬低、“威胁论”与“破产论”,在这山重水复间,历史似乎又来了一个轮回。

呵,中国人,真的是永远也无法将你道尽。

二十世界的中国和世界,世事纷乱,西方人头脑里的中国人形象也是杂乱无章的。学者们在赞扬中国人的美德,而在老百姓的脑海里,拖着长鞭子的肮脏、卑贱的中国人形象还久久不能挥去。人就是这样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动物,一旦对某个人留下了某种印象,这种印象就很难再改变。
看似已比较清晰的中国人形象,到了二十世纪以后又变得迷雾重重,让西方人困惑不解。

二次大战,中国突然成了美、英的盟友,蒋介石的大幅照片被《时代》杂志刊登,宋美龄成为美国的热门人物,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畅销美国。那个被遗望的、充满智慧与和平精神的中国人形象又复活了。

遗憾的是,蒋介石和中国战区令他们失望,当美国人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心境稍许平静下来,中国人的愚昧、腐败与无能再次成为美人官员的口头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接下来的土改、三反五反、“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在西方人看来更是一团迷雾。有如中世纪对异教徒的疯狂仇视,资产阶级政府对世界上所有的红色政权都心怀敌意。在他们的描述下,中国人都成了疯狂的“红色妖魔”。而那时的西方学者和青年大都思想“左”倾,对社会主义中国给予同情和支持,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抱以极大的热情。在他们眼里,革命的中国人是世界的希望所在。中西隔绝,再次回到想象与虚构的年代。

20年转眼过去,中国的国门再次打开,突然打开的国门让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彼此都感到新鲜,中国人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的知识与理论,西方人也对中国人充满了好奇。西方人终于看到中国人与前苏联人毕竟不同,他们“终于向资本主义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相信中国人正在走向西方。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某些“阴暗面”,但没有过多地指责。

但后来西方人发现他们的梦想破灭了,在一场风波之后,中国除了变得更开放,更强大,其余什么也没有发生。90年代,中国代替了苏联成为了西方的假想敌。一时间,在一些人眼里,中国人成了西方最危险的敌人。尼克松提出中国威胁,《正在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危险来自中国》、《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等高呼“中国威胁论”的著作纷纷问世。我们自己也想不通,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咋就成了这样,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19世纪的“黄祸论”,历史似乎又来了一个轮回。

全球化拉近了中国与西方的距离,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西方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人。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西方老百姓对中国人的切身感受。
最近报纸上一篇名为《老外看中国人美德与陋习》的文章记述了许多在中国工作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

中国人对父母的关爱和对老人的尊敬更是让许多“老外”啧啧称道。

在西门子公司北京分部实习的德国学生斯文·科切纳对热心的中国同事十分感激。他说:“他们总是十分乐意地帮助我解决任何困难。在德国,同事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这样亲密友好。”爱好旅行的他在旅途中向中国人问路,也总能得到耐心的解答。

“总体来讲,中国人友好而乐于助人,彼此之间也尽可能相互扶助。中国也有穷人,但政府和好心人至少会给他们提供食物和避难所。在一些西方国家,无家可归者和乞丐要比这儿多得多,”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的澳大利亚人约翰·伊文说。

然而,为一家中国媒体工作的新西兰人格雷格·卫切莱则指出,虽然中国人在小群体中保持温文尔雅,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却常常表现得有失风范。

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人们对秩序的视若无睹已经惹恼了很多“老外”。卫切莱说:“每当我排队等候上车、买票或在快餐店点餐时,总看到有人插队。”

无论是褒是贬,至少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眼神终于变得平和了。中国在变,中国人的精神在变,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在变。

延续几个世纪的目光仍在延续,透过这目光,西方人究竟看到了怎样的中国人呢?有这样一组关于西方人评价中国人的词语,虽然简略,却可看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的大致的样子。褒义词:勤劳、节俭、友好、好客、有人情味、工作努力;贬义词:世故、没有礼貌、不文明、冷漠、虚伪、爱面子、拜金。如果要列举的话,这种词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尽。  

六、凝视“第三只眼”

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古希腊人云:认识你自己。

唐太宗留下千古名言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西方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多照照西洋镜并没什么坏处。如果聪明一点,从这面镜子里,我们不仅能很好地看清自己,还能从镜子的折射中更好地看清西方人。

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西方人眼里也会钻进沙子。

从西方人的眼睛里,我们首先看到的应是我们自己。西方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有些人天生是不喜欢照镜子的,他们不相信那些呆头呆脑的西洋人能真正地认识中国人。可问题是,西方人不能认识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自己就能认识了吗?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要么盲目自大要么盲目自卑,所缺少的正是对自身的清醒认识。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或一个民族要认清自己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公平的、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知人易,知己难”等说法吗?当西方人看我们的特性格外时,他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总是将我们的现象和他们自己的现象作一个比较。而好多东西尤其是精神的东西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发现其独特处,发现其优点与缺点。比如,说中国人“因循守旧”,这正是通过与西方人的进取精神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在没有比较的古代中国,有谁提出过这个问题呢?再说,人类都有“护短”的心理,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是颇需勇气的,并且往往有种种顾忌,而西方人对于我们的短处往往就能直言不讳地和盘托出。因此我们真要认清自己,深刻地了解自己,一方面自然是要靠我们自己来研究自己,分析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须有“第三只眼”的存在,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立体的认识,否则我们的认识只能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人的精神是尤为复杂的,单单的平面的认识是不可靠的。鲁迅曾说:“了解与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是耻辱,惟有不努力从事民族的改造,不看清民族的出路,才真正是耻辱。”先生的话在今天看走来,仍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但我们做事情又往往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走向事物的反面。现在更多的中国人倒不是去相信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评价,而是“言必称希腊”,过于盲从了。以至一谈到中国人的国民性,他们就咬牙切齿,先是将其批得体无完肤,然后再踏上一只脚才甘心。说白了,在他们的眼里,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既是镜子它就和真实隔着一层,有时它甚至会是哈哈镜。当西方人凝视我们时,他们的眼睛里既有中国人的影像,同时也嵌着自身历史文化的瞳孔,因此对中国人的反映有真实的一面,也会有变形、歪曲的一面;有受其社会文化、政治因素所左右,夸大想象的部分,也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盲点”。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借中国这壶“老酒”,去浇他们自己心中的“块垒”。
异域形象,不仅是对异域文明的真实反映,它往往是主体根据自身的传统模式和自身需求进行重构,渗透着本土情感与主观意念的创造物。因此,异域形象,既有真实,也有虚构;既能反映异域文明,又能表现本土文化精神。凝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人看中国人的那扑朔迷离的眼神,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的深刻,也能看到他们的自欺与欺人、虚妄与偏执、傲慢与偏见。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再去看西方人对中国人的那些千奇百怪、前后矛盾的评说时,我们就会见怪不怪了,西方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他们的眼睛并非火眼金睛。

鲁迅先生在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所著《活中国的姿态》的序文中曾写道,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连江苏浙江方面,大吃竹笋的事,也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然而广东和北京等处,因为竹少,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笋,倘到穷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见这样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适当的结论来。于是这一回,是说支那很难懂得,支那是“谜的国度”了。或许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的难以理解,在这里可找到答案了。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变幻莫测,他们的眼睛里始终夹杂着宗教、文化与政治的沙子,到现在,他们或许可以揉净眼睛,对中国人看个真真切切了,但也有可能有些沙子钻得太深太久,根本无法除去,或者旧的沙子没有了,又会钻进新的沙子也未可知。看来无论是中国人的自我评价也好还是西方人对我们的评价也好,我们都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报上的一篇趣文谈到现在中国人去了西方国家,西方人对中国人常有几大疑问:

一是“你最震惊的事情是什么?“因为以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应该有很多感触吧!

二是“用筷子怎么喝汤?”许多老外下功夫练习使用筷子,到了中国餐馆就拒绝用刀叉,说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许多外国人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么喝汤?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中国人就是和筷子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认识一经固定,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变得难解了。 

三是“为什么中文这么难?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中文。但是往往练了一会儿“妈、麻、马、骂”以后就有点泄气:“为什么中文这么难?”中文对西方人来说有点难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学中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他们心里中文就和中国人一样如迷一般。在他们的语汇中,往往用“中文”这个词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着新鲜但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英语里有“中国迷宫”(CHINESEPUZZLE)的说法,任何晦涩难懂的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另外,“中国盒子”(CHINESE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国小玩艺儿,现引喻复杂之事。 

四是“你会功夫吗?”

走在国外的街头,时不时一些外国人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冲你划拳踢腿,嘴里含混不清地说:kongfu(功夫)。原来这是些功夫爱好者,想与中国人交流一下体会。一旦聊起来,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会功夫吗?”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从小就练功夫。

这或许未必是普遍现象,但却很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里既可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也有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种种误解。看来自己要看清自己不容易,别人要彻底看清自己也一样不容易。

文 / yaoyuande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