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为黄花梨高束腰带托泥雕花圈椅圈椅是明式家具中常见的一种,有的结构简练,朴质无纹,格调颇高,而此椅是截然相反的一例。 椅子的靠背板攒框打槽分四段装板,它们自上而下的纹饰是:壶门开光中雕兽面,委角长方框中雕牡丹竹石,变体海棠式几何纹,云纹亮脚。靠背板即后腿两侧均有多折而起边线的长牙条。椅盘上加透雕花卉的三面短墙,仿佛成栏杆模样,椅盘下四角安竹节纹短柱,托腮肥厚,几与边抹同大,嵌装在此处的束腰雕龙纹。托腮下的牙子为齐牙头式,腿上雕兽面,三弯腿,马蹄做成虎爪落在托泥上,托泥下还设起边线的牙条。
首先说它的结构。束腰和托泥在一般的圈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此椅用的是高束腰和厚托泥,椅盘上雕花短墙和长牙条更为累赘,它们侵占了扶手下的空间,使本来颇为空灵的圈椅造型遭到破坏。为什么要塞进这些多余的构件呢?主要的意图只是为雕花多增添一些地位。
再说,它的雕饰,几乎是漫无节制地布满全身,任意拼凑。它不象某些雕饰虽繁的明式家具,花纹有间歇,有呼应,可以看到它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再加上刀法冗弱,没有一组花纹是耐人观赏的。因此这样的圈椅说它从结构到装饰都陷入了繁琐的泥潭,似不为过。
第二病 赘 复
黄花梨壶们牙子罗锅枨加矮老方凳(明)
有束腰三弯腿方凳,在明式家具中并不常见,但也曾寓目十来件。它们的造法有的四面牙子锼出壶口轮廓和腿子交圈,牙子下更无其他构件。有的在四足内角安霸王枨。有的在壶门牙子下设罗锅枨加矮老,更为罕见。
杌凳凡是采用壶门牙子的,它与腿子相交处转角是圆的,因而牙子两端的斜线比一般直牙条方转角的斜线要长一些,和腿子肩部的接触面要大一些,故比较牢固,牙子下不必再加枨子。如果加了,即便是直枨,也会损害壶门的曲线轮廓。壶门牙子的桌、凳往往采用比较隐蔽的霸王枨,就是为了保留壶门曲线的完整。此例则不但用罗锅枨,而且加矮老。矮老上端的格肩插入壶门的轮廓,看起来很不舒服。此种在功能上是叠床架屋,在造型上是画蛇添足的造法,可以说是中了赘复之病。
第三病 臃 肿
黄花梨螭纹台座(明或清前期)
这是一件现在用途还不太清楚的家具,其造型似受石雕台座的影响,可能原为寺院中用来置放铜盘或法器的,但花纹又不类似。今姑名之曰台座。
其构造上部近似方台,四面凹入,浮雕双螭捧寿,用栽榫与下面的大方几连接,大方几外貌似分两截,上截像一具鼓腿彭牙的雕花矮方几,惟牙子下挂,锼出垂云。此下又造成三弯腿落在托泥上。实际上两截相连,四腿都是一木连做,四面腿间空间随着腿子的曲线打槽装板,浮雕螭纹。论其制作,可惜不惜工本,下料之大,用材之费,耗工之多是惊人的。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实效证明台座的设计是失败的,制者昧于木器不宜仿石器的道理,以致既不凝重,也不雄伟,而只落得笨拙臃肿,不堪入目。
第四病 滞 郁
鸡翅木一腿三牙罗锅枨加矮老书桌(清前期)
一腿三牙罗锅枨方桌多数造型优美,并颇具特点.其特点是四足有明显的“侧脚”。既有侧脚,四足下端斜出,上端必然收进。但它必须与大边、抹头相交,因此边抹要有相当的宽度。边抹既宽,便不宜厚,以免用材多而过于笨重,不过边抹薄了又会与方桌的整体不相称,所以边抹多在它底面的边缘附加一条 木材来解决这个矛盾,即所谓“垛边”的造法。有了垛边,它必然会遮掩长条牙子的一部分,减少它露在外面的宽度,这样就突出了罗锅枨和牙子之间的空间或嵌夹在二者之间的雕花饰件——“卡子花”,使方桌显得疏朗美观。以上是一腿三牙方桌各个构件之间相互牵连、彼此制约的关系。
做长方桌可以采用一腿三牙式,但不容易造得象方桌那样好看,这具鸡翅木画桌就是一例。设计者忽视了此种形式应有的特点,边抹用料薄而又没有加垛边,和整体比例失调。最大的毛病出在牙子上,造得太宽了,牙头部分尤为显著。如此之宽的牙子没有垛边为它遮掩,致使书桌形象显得滞郁不宣,予人闷窒饱满的感觉。
第五病 纤巧
黄花梨五足香几
这具香几舍得用料,不惜费工,却是一件弄巧成拙的例子。
它采用的是鼓腿彭牙,足端又向外翻出成为三弯腿的形式,在明人小说及清代《匠作则例》中有“蜻蜓腿”之称。此种形式上下的一舒一敛,应当有较大的区别,但也不宜做过了头。此几上部径为48厘米,下部径为25厘米,相差几乎是二与一之比,这样就造成头重脚轻,失去了平衡。
在线脚和雕饰上使人感到过于雕琢的是半圆形的混面束腰和起棱多层的托腮,实际上这里所需要的只是老老实实的直束腰和线脚比较简单的托腮。就是几面的冰盘线造得也不够理想,不如用常见的“一雕一混”为宜。圆束腰上造出椭圆的浮雕花纹,更与通体的纹饰不协调。看来香几的作者追求的是俊俏的造型和精细的雕饰,但所收到的是纤巧而不自然的效果。
第六病 悖谬
黄花梨攒牙子翘头案
我们知道凡属案形结构的家具,也就是四足缩进安装,不是位在四角的桌案,正规的造法只有两个——夹头榫和插肩榫。
二者外貌有别,夹头榫腿子高出牙条和牙条的表面,插肩榫则腿子和牙条表面平齐。不过最基本的一点它们却是相同的,都是把紧贴在案面下的长牙条嵌夹在四足上端的开口之内。夹头榫和插肩榫大约是晚唐、五代之际,高桌开始使用,匠师们受到了大木梁架柱头开口中夹绰幕的启发而运用到桌案上来的。由于直材(腿子)和横材(牙条)的合理镶夹,加大了二者的接触面,搭起了牢稳的底架,再由四足顶端的榫子和案面结合。构成了结构合理的条案。
现在看来这具翘头案,是用木条攒框的办法造成透空的牙条和牙头。它无法和四足嵌夹,而只靠几种栽榫来连接,其坚实程度是无法和夹头榫和插肩榫相比的。这是抛弃千锤百炼的好传统,不顾违反结构原理,去使用一种在外貌上似是而非的悖谬造法。
第七病 失位
黄花梨夹头榫管脚枨平头案
某一个构件和某一种装饰在哪一种家具的哪一个部位出现即如何出现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果用的合适,符合规律。看起来就很舒服。甚至根本没有去理会它,认为本应如此。如果用在不合适的地方,违反了规律,看起来就很别扭,它也仿佛在家具上呆不住,从整体形象上要跳出来似的。
举例来说。用横竖材攒斗成万字纹,明式家具一般都是若干个连在一起或斜行几排组成图案,用在罗汉床的床围子上或透空的柜门上,舒透面齐整,颇为美观。现在看来这具夹头榫平头案,挡板的部位竟单独用两个万字纹,非常刺目,让人感到不伦不类。此案把万字用在不该用的地方,鼓名之曰“失位”。
第八品 俚俗
南榆四出头扶手椅
椅用南榆制成,是次于紫檀、黄花梨、鸡翅木但为明式家具常用的一种木材。靠背板分三段攒成,自上而下分别透雕云鹤、麒麟及双龙。最下一段亮脚特高,比例失调。鹅脖在椅盘抹头上凿眼另安,不与前腿一木连做。椅盘下三面加横枨,枨上加绦环板,正面透雕花卉,侧面平列云纹三朵。这样就不得不将下面的券口压低,致使优美的壶门曲线无地施展。联邦棍镟作葫芦状;形象恶劣,曾疑是后配,经细审其木质、色泽及使用程度,知确为原制。
此椅雕饰繁琐,刀工疲沓,动物形象欠佳,头小而身躯臃肿的麒麟尤为显著。它从造型到装饰都带几分“土气”,用北京匠师的话来说就叫“怯”。可以看出它与精致的紫檀、黄花梨家具并非出于同一流派的工匠之手,而是某一地区的中小城市或乡镇的木工为当地的地主乡绅特制的家具。当时的木工确实在精心细制,极力迎合定制者的趣味和要求。不过越是这样就越增加了它的俚俗之态。 (王世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